引用
photopsbox 的 更直观的“毛衣各部位制作”
毛衣各部製作
(一) 度身及各部位
如果懂得度身, 那當然沒有問題, 如果不懂, 那麼就找一件合身的毛衣來量度.
上圖的 A, B, C, D, E, F, G, H, I 就是要量度的基本部份.
A = 毛衣腳寬度(衫腳闊度)
B = 毛衣寬度 (衫身闊度)
C = 肩寬
D = (沒有名稱)
E = (沒有名稱)
F x 2 = 袖寬
G x 2 = 袖口寬
H = 袖山高度
I = 袖下長
A & B:一般A = B,但是也可以A > B, 或B < A, 視乎毛衣款式而定。
D + E = 毛衣長度
H( 袖山高度)+ I( 袖下長)= 袖長
把以上的尺寸放到紙樣裡去,如下圖:
![]()
袖寬與袖山的關係圖:
![]()
上面的三個袖的袖長是一樣的。袖山變高時,袖下變短,因為
袖長 = 袖山 + 袖下
當袖長不變:
袖山越高,袖下越短,袖子越窄,而袖子越立體(例:西裝袖/外套袖)
袖山越矮,袖下越長,袖子越寬,而袖子越平面(例:襯衣袖)
如何定出袖山的高度?
這在(三)(a) 圓領套頭或對胸長袖毛衣,及
(三)(b)月V領套頭牛角袖毛衣中再說。
有了以上基本資料,差不多可以開始了。
另外,介紹下列名稱:
前立:是對胸凡毛衣前幅的”邊緣”,又稱筒貼
袋口的”圍邊”:又稱袋貼
袖圈:又稱夾彎貼
領子的”圍邊”:又稱領貼
(二) 編織次序
1) 編織後幅
2) 編織前幅 (如有袋子,需編織)
3) 編織袖子
4) 前幅後幅的衫身連綴(縫在一起)及前幅後的幅肩膊連綴
5) 編織領子/領貼,袖圈(背心用),前立及開鈕孔(對胸毛衣),袋口/袋貼
6) 收藏線頭,釘鈕扣
1), 2), 3) 的次序
一般是先織後幅,再織前幅,再織袖子,不過也有人先織前幅,其實只要有清楚的紙樣,先織前幅,或是先織袖子均不是問題。不過,還是建議先織後幅,好處是後幅最少加減針,不易織錯,可作熱身;如先織前幅,但又不太熟悉加減針法,織錯時要拆要改,相對地就要花更多時間。
(三) 編織鬆緊測試及計算針數
有了各部份的尺寸,是可以照毛線標籤的標準去算針數。
(I) 如下面的毛線標籤,用4號織針,10厘米x10厘米,即4寸x4寸,就是20針x24行。
那麼,
1寸闊:20針÷4=5針
1寸高:24行÷4=6行
假如:
毛衣後幅闊22寸,1寸闊有5針,那麼:
5針x22=110針
袖長25寸,1寸高6行,那麼
6行x25=150行
這樣就可以計算基本針數。
(II)
例如上圖的標籤,用5-7號織針,10厘米x10厘米,即4寸x4寸,就有23-24針,編織 29-31行。
那麼:
1寸闊: 23-24針÷4=5.75-6針
1寸高: 29-31行÷4=7.25-7.75行
1寸闊x1寸高 = 5.75-6針 x 7.25-7.75行
假如:
毛衣後幅闊22寸,1寸闊有5.75-6針,那麼
5.75-6針x22=126.5針-132針
起針可以起126-132針。
袖長25寸,1寸高有7.25-7.75行,那麼
7.25-7.75行x25=181.25-193.75行
袖長可以有180-194行。
(III) 當然每個人的手勢不同,所以就要做一個編織鬆緊測試。
用正面織低針,反面織高針,然後收針,這一小方塊應是10厘米x10厘米。如製成品大於10厘米x10厘米即是較鬆;若小於於10厘米x10厘米即是較緊。解決方法:過鬆-用細¼至¾織針編織;過緊-用大¼至¾織針編織。
(IV) 除了用正面織低針,反面織高針,即一行低一行高外,可以織其他花樣嗎?
基本上是不需要的用其他花樣來試的,不論編什麼花樣,除非有特別的理由,否則用正面織低針,反面織高針就可以了。
(V) 如沒有標籤怎麼辦?
那就要試完又試了。如有標籤,就會知道織多少針多少行就是10厘米x10厘米,但沒有標籤,那知道多少行多少針才是10厘米x10厘米,怎麼辦?這樣就織某行數某針數,如30行x30針,看看會不會太緊太鬆;如果是,就換針再試。之後再計有10厘米x10厘米有多少針多少行。如30行x30針,面積是5寸x6寸,如下面方法計算:
30行x30針
5寸
6寸 1寸闊: 30行÷5寸=6行
1寸高: 30針÷6寸=5針
這樣可以算針數了。